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州比干庙

[vc_row][vc_column width=”1/1″][vc_column_text]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州比干庙

林氏论坛(lin.bigan.cn) & 林氏宗亲网(www.bigan.cn)讯:
目前正在维修的漳州比干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比干庙始建于宋代,由漳属各县林氏先人捐资而建,供奉林氏先祖、商朝忠臣比干。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士单士元、南开大学历史建筑断代专家朱光亚、中国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等都曾考察过比干庙,认为它是我国现存的不可多得的宋代风格建筑。 专家说,比干庙的红瓦重檐歇山顶、粗大紧凑的梁架斗拱、精致的镂雕木作,既有南方的细腻繁缛,又有北方的粗犷大气,风格极为独特。

中国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南开大学历史建筑断代专家朱光亚教授等我国多位考古界泰斗、历史学家都曾考察过漳州比干庙。专家根据主殿实物与结构分析、鉴定,确认其始建时间为宋朝晚期。专家们仔细观察了现存建筑的结构法式,并与风格相似的漳州府文庙大成殿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宗祠保持了明代至清代的风格,且其中内外檐斗拱采用的上下昂 “真昂”的形制,保留了明代以前的建筑特征。

林氏宗祠现今仅存的四方殿,在屋面垂脊脊首还能看到原建筑残留的双“喜”字灰饰,正是从这一细节,专家判断宗祠曾在清朝末年有过修葺。

林氏宗祠原有建筑为三进带东西两庑式的平 面布局,如今仅存中进四方殿和东厢与主体相连的回廊。林氏宗祠自建好后,长期用于供奉比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氏宗祠成了漳州华南小学教育设施的一部分。到了70年代末,宗祠的前后进和东西两庑建筑陆续被拆除,分别建设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楼,仅剩的宗祠中进四方殿也作为小学的办公室和仓库使用。

现在林氏宗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州比干庙和河南卫辉比干庙、闽南比干庙三个林氏宗庙同为海内外林氏宗亲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于200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又晋升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坐北向南偏西5度,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作重檐歇山顶,梁架系彻上明造作法,草架为穿斗式结构。进深第二、三间明袱的明次间均设有内檐斗拱,为五铺作出单杪单上昂偷心造法式;进深第五间施抬梁式五架梁。明间置平身科四攒,次间置两攒,为五铺作出单杪单下昂、里转五铺作出单杪偷心造法式。有井口天花. 梁枋构件表面皆绘有苏式彩绘,草架脊檩绘龙凤图彩画.殿内花岗岩圆柱承重,浮雕鼓形柱础,.殿身两山升起,正脊堵镂花砖,脊头塑香草龙纹,屋面覆筒板瓦,举折曲线柔和。

漳州比干庙漳州比干庙不仅长期供奉比干,还作为各县林氏族人赴京考试生员的接待处,正殿两侧厢房各有十多间书屋,各县林氏考生均可来此住宿读书作文。历史上,林氏族人英才辈出,文革前,比干庙内仍高挂着多块明清林姓状元、探花的牌匾,是漳州历代崇文重教的一个窗口。

比干庙也是漳台两岸血脉相连的见证。在台湾,林姓是第二大姓,台湾百大姓源流考据:“明清两代,林氏族人渡来台者,以福建漳州为最众。”其中,开发台湾的两大林氏:雾峰林家和板桥林家,都来自漳州,以漳州比干庙为共同的祖祠。

漳州比干庙可惜,由于年久失修,漳州比干庙现在瓦栋剥蚀。惟一保留完整的400平方米主殿内灰尘盈尺、蛛网密布,杂乱堆放着破旧桌椅。漳州市有关部门多次就比干庙修缮工作召开会议,民间热心人士也积极筹资,但距离所需的200万元资金相差甚远。

 

 

过去,漳州比干庙还作为各县林氏族人赴京考试生员的接待处,正殿两侧厢房各有十多间书屋,各县林氏考生均可来此住宿读书作文。历史上,林氏族人英才辈出,“文革”前,比干庙内仍高挂着多块明清林姓状元、探花的牌匾,是漳州历代崇文重教的的一个窗口。

 

漳州比干庙也是漳台林姓血脉相连的见证。据台湾百大姓源流考据,“明清两代,林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漳州为最众。”其中,开发台湾的两大林氏——雾峰林家和板桥林家都来自漳州,以漳州比干庙为共同的祖祠。

河南卫辉比干庙1996年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南比干庙漳州比干庙三个重要的林氏宗庙成为海内外林氏宗亲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

在漳州,林姓人口有53万多人,位居第二。在台湾,林姓也是第二大姓。

 

 

林姓入闽主要派系有:林禄(晋安林)派、林孔著派、林章派、林穆(陶江林)派、林延皓(控鹤林)派、濂江林派、林闾派等。

台湾望族板桥林家就是从龙海角美莆山社(今龙海市角美镇埔尾村)分支的。

 

据埔尾村珍藏的《闽漳龙邑莆山林氏家谱世纪》记载,板桥林家属于林禄(晋安林)派。莆山社林氏肇基始祖是林隐庵,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先祖林禄随元帝东渡,封晋安郡王。林禄入闽后生了三个儿子,子孙中有一支派居莆阳,又从莆阳分衍到仙游竹港,裔孙林勤从竹港移居到长泰钦北里积山。到了元代大德年间,林勤后裔林隐庵入赘到龙溪白石堡,择地定居,取名“莆山”,以纪念祖籍地莆阳和积山。

 

清代,莆山林氏开始向台湾、澎湖、金门移民。到乾隆三十九年,莆山林氏族谱修撰时,载入族谱的入台开基祖人数达83人,主要移居台湾淡水一带。乾隆三十九年后,莆山社林姓赴台的人就更多了,其中以落籍台北的林本源家族最出名。由其裔孙林清山、林建恩编纂的族谱,序言中写道:“溯自西河肇基,分派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堡莆山杜,立祠堂曰端本。迨乾隆末,曾祖讳侯六号逊伍,偕家本源平侯公买棹东渡台湾。”谱中所列字沿顺序,从十世至二十九世为:“伯仲和为贵,文章世泽长。惟宏子有得,济美水元昌”。经查,与莆山社林姓使用的昭穆(即辈份排序)完全一样。

 

林本源家族俗称板桥林家。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莆山社林姓十四世孙林应寅迁居台湾淡水兴直堡新庄。他的儿子林平侯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随之入台。林平侯生有五个儿子:国楝、国仁、国华、国英、国芳,分家时立为五号,称饮、水、本、思、源,国华、国芳为实胤,其分号为“本记”和“源记”,所以合在一起称为“林本源”。林国华生有三个儿子:维让、维源、维德,其中,维源生有四个儿子:尔嘉、鹤寿、柏寿、松寿,尔嘉生有七个儿子:景仁、刚义、鼎礼、崇智、履当、克宫、志宽。

 

以林平侯为始祖的林本源家族,从入台伊始就以雄才大略经营米行盐务和土地拓垦,成为台湾北部首富。富裕之后,林平侯回到祖家莆山社设立“永泽堂林氏义庄”,是闻名福建省的公众慈善事业。如今,义庄建筑仍保存完好,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林本源家族的开台功业,在第三代林维源手中达到巅峰时期。甲午战争后,日寇据台,林维源捐银百万两帮助抗日军民,随即携家内渡,1905年在厦病逝。其长子林尔嘉回到闽南祖地后,于1913年在鼓浪屿仿板桥林家别墅建造菽庄花园,以慰思乡之情。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阔别多年的台湾重振家业。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