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名人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林氏名人 > 部分福建泉州古代林氏名人

部分福建泉州古代林氏名人

林禄、林披、林伋、林鹏抟、林模、林驽、林悦 、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林滂、林焌、林一桂、林朝阳(字罴章,谥桐轩)、林湜、林九如、林道、林云程(字登卿,号震西)、林炳、林外(字岂尘,号肇殷)、林知(字子默)、林来鹏(字思奋,号思膺)、林鹤年(字氅云)、林翀鹤(字佑安)、林骚(字叔潜,号醒我)、林文斗 、林洪(字龙发,号可山)、林希元(字懋贞,号次崖)、林日胜、林文彬(字质夫,号显斋)、林兴珠(原名进周,字而梁)、林俊(字士孝,号万青)、林贤(字克希,号尊一)、林春庆(谱名章木苔,字赠孝,号佩玉)、林元品(又名文濬)、林易庵、林宗臣(字景何)、林钎(字实甫,号鹤胎)、林欲楫(字仕济,号季翀,别号平庵)、林欲栋(字世隆,号翀汉)、林孕昌(允昌、胤昌,字为磬,号素庵)、林学曾(字志唯,号省庵)、林楠(又名林中楠)、林昭庆(字显之,又名庆禅师)、林八郎(名福龙)、林仲虎(字景瞻,号定窗)

林禄

闽林始祖。晋安郡王。

林披

林禄十六世孙,唐朝太子瞻事。生有九子,都在唐·贞元年间先后登科同为刺史,号称九牧。

林伋

生卒未详。北宋·兴化进士,晋江县尉,遂家泉州新门外笋江畔(霞州)。为宋九牧林泉州始祖,其后裔霞州林氏兄弟九人,俱任知州之职,世称“宋九牧”。与莆田“唐九牧”并誉。

林鹏抟

明末德化县桂阳乡桂阳村太平寨人。中举后官至山东武定州正堂,廉正爱民,深孚众望。回乡后在桂阳乡址太平寨下建厝,后人据此称桂阳乡政府所在地为“官厅洋”。

林模

清初德化县桂阳乡桂阳村太平寨人。太平寨头名进士,由康熙帝殿试钦点。曾协修《德化县志》,并率族人据寨抵御外患。后任湖广兴宁知县、广东普宁知县,体恤民疾,兴利除弊,民呼“青天”。

林驽

明·泉州人,李贽的二世祖(林李同宗)。自泉发航突鲁谟厮(或译火鲁没思)经商,后娶波斯女为妻,双双返国偕老,卒葬于泉。

林悦

林禄后裔,北宋侍御史。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乞归故里祭扫祖坟,宋仁宗调阅林氏宗谱后,在谱首御书“忠孝”二字,矜(金字旁)以御宝,并赠诗二首,“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永春县蓬壶镇美山村林氏宗祠乃有忠孝堂之誉。

林嗣环

字起八,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

(一)

林嗣环家境贫寒,“翁务农,家贫无力供束修,以聪明得试爱怜,助其书籍、膏火、衣服之费,且济其家用,乃以专学……文章峭奇卓越。”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乡试中举。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历官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广东海南副使。

时值清朝前期,经济逐步发展,中外贸易日趋频繁,但不少地方官却勾结地方势力,拦截商船,杀人劫货。“时有马伽沙贾泊抵朱崖界上,主帅利其重货,将执戮之。”林嗣环坚决反对,曰:“固欲其来远,人绥荒服也,攘功挑衅,嗣环死不敢为。”主帅“穷无以夺其议,听贾人归国。”

东南沿海广东、福建及云、贵为降清明将“三藩”(尚可喜、耿精忠、吴三桂)所控制,他们以为远离朝廷,清帝鞭长莫及,便放纵部下骚扰乡邑。“琼州……巡抚李端吾……兵颇横,兵有殴民者,嗣环笞其兵而匿其民。将领拥众入署争之,嗣环端坐不为动,但引颈向将领曰:‘惟杀我,毋多言。吾惧死不笞尔兵也。’不屈之态,浩气凛然,连将领也奈他无何,只好唯唯而退。”

有一次,藩王府曾派手下的两个人到林嗣环处“公干”,那两人趾高气扬,骑马直上公堂。林嗣环把他们拉下马,各打三十大板。藩王大怒,亏得当地抚军劝解,林嗣环才幸免遭难。

清初,正是战争过后不久,弊病甚多,民生凋弊,百业待兴,然而靖南王耿精忠“奢侈无度,滥投工役,私设苛税”。林嗣环则“禁奴婢、禁投充、禁株连、禁民借官债”,还“议兵屯种”,辟耕种植,减少人民负担,解决军队粮食费用。虽然“粤人咄咄赞之”,但却触犯了蓄意谋反的耿精忠、尚可喜二藩王。

由于林嗣环屡“拂其意”,与耿精忠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后为他们所不能容忍。顺治十三年(1656年),他为减轻民众役赋而写《屯田疏》,耿精忠“嗾帅劾之,被逮下狱。因陈藩兵不法事,于是移耿藩于闽。嗣环落职,流寓西湖……客死于湖上。”

林嗣环“卒后无嗣,初葬于螺阳(惠安)女婿陈氏之山,在驿坂后。历40余年,族侄木栗光(“木栗”和一字)始访得之,邀同叔昆季携回安溪,改葬于御屏上麓。”

(二)

林嗣环“不善为官”,却“善为文”。

林嗣环博学善文,一时海内名贤都折节订交。宣城施闰章(愚山)为他的《湖肪集》作序云:“铁崖,奇人也,为文章光怪百出,宁骇俗,毋尤人。其垒坷郁积不平之气,直欲排山裂石霹雳声。”嗣环也自称,除非乡先辈李贽(参见《泉州人名录·李贽》),此外无人可以类比。

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存稿》、《过渡诗集》、《回雁草》、《诗集》、《口技》等。

在清·安徽人张潮编选的笔记故事集《虞初新志》一书中,有林嗣环一篇题为《秋声诗自序》文,后被改为《口技》选入当代中学课本(参见《泉南著述·口技》)。

另有《荔枝话》一文(参见《泉南著述·荔枝话》),收入清·康熙三十四年歙县张氏霞举堂刊本《檀几丛书·卷五十》。

林滂

北宋·永春知县。开宝三年(970年),林滂开凿桃溪马甲、山门、滑石、西涵4个险滩,晋江东溪从永春石鼓至泉州可通舟楫。

林焌

字仲漠,明·德化人,林枢次子。

监生。仪容修伟,顾盼炯然,气节豪迈,交游广阔。以廪例入南雍就试,祭酒温体仁首拔之,名噪一时。应选州佐,弃不就,归乡著述。著有《南再草》、《松鳞草》、《吹呋草》等。

林一桂

清·光绪年间永春县外山乡人。青年时寓鼎仙岩读书,后求取功名,任连江县知县,以善于调解纠纷著称。

林朝阳

字罴章,謚桐轩,清·安溪县新康里罗岩乡(今虎邱镇罗岩村)人。生于嘉庆年间(1796—1820年),卒于同治时期(1862—1874年)。

林朝阳早年于广东省汕头经营茶行,创有大街一条,取福建安溪之意名为“福安街”;小巷三弄,以店号命名为“林乾太”。此一街三弄,是当时尚不太繁荣的汕头埠的主要街道,至今街巷皆存,名称未改。

后林朝阳弃商入仕。先至四川押运铜锭,后到潮州任职。历任潮粮分府钦加潮州同知衔、前山军民府特授潮州粮捕、水利分府兼海关税务随带加三级,潮、汕一带和安溪故里民众称之为“林三府”。www.bigan.cn

早在道光年间(1821—1850年)林朝阳未入仕前,一夜之间被一董姓钱庄以倒闭形式侵吞纹银十万两,且诉讼未果。董钱庄还放言:“若要索取这些纹银,当待你任潮州父母官。”因此,林朝阳发愤弃商入仕,志在报失银之恨。经林则徐荐举提携,终于如愿。就在林朝阳任潮粮分府钦加潮州同知衔时,董钱庄再度与人发生诉讼,直接受理此案的恰是林朝阳。虽然此次理在董钱庄,但旁人皆谓董钱庄必然败讼。不料,林朝阳却丝毫不计旧恨,按理决断,时人竞相赞誉。董钱庄亦深感愧疚,表示日后定将前此吞没的纹银退还。

林朝阳在潮州任职时,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其时广东沿海一带常有小股英军骚扰,走私鸦片的不法奸商更是频繁出没。有司勒令林朝阳领前山军民府职前往绥靖。林朝阳虽为文官领武职,但竭力勤政,外抗敌军侵扰,内治不法奸商,有效地维持了潮、汕一带沿海的宁静与社会治安。咸丰十年(1860年)清廷特钦赐“绩著韩江”匾以彰其绩。

林朝阳病卒于任上。卒时,清廷为嘉其一生勤政有功,又特钦赐“克襄王事”匾。而今,“绩著韩江”、“克襄王事”二匾尚存安溪故里。

林湜

南宋·淳熙间晋江知县。淳熙二年(1175年),泉州大造战船,林湜不忍按常规向百姓摊派,欲投檄辞职。寓居境内的各国商人钦佩他的仁义,慷慨捐助,结果“舰就而民不知”。

林九如(1862~1937)

生于清·同治元年,泉州东街人。民国26年去世,享年76岁。

擅长掌中木偶,精通拳术,师承蔡玉鸣,是“闽南五虎”之首,外号“布袋戏狗”。与师弟魏文豹(绰号“翻天豹”)齐名,时有“狗(九)手豹脚”之称。

身材魁梧,臂力过人,能提起400多斤奇勇石,练就一双铁沙掌。双拳上下左右挥舞,如急风骤雨,同时前后左右跳跃,旋转翻腾,轻捷周密,人称“满天星”。

授徒陈坠,陈坠授术于释瑞吉法师(俗名陈礼岳),释瑞吉授林天池。

林道

宋·泉州著名道士,修真清源山天柱峰。

林云程

字登卿,号震西,明·泉州晋江人。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进士。知通州,调宿州,两迁南北曹郎,出为九江知府。以继母艰归,遂不复仕。

云程真诚自将,尤善涖政以便民。家居厚德古意,为乡邻楷模。性好蓄法书名画,自少留意词赋。与詹仰庇(参见《泉州人名录·詹仰庇》)同年进士,情谊极深。寿九十六而终。

著有《丛兰馆史编抄》、《兰窗杂记》等。

林炳

北宋·德化县人,鸡笼窑(龙窑的前身)发明人。

北宋时期,德化县的陶瓷业已相当发达,“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描绘的就是当时德化县陶瓷作坊遍布乡里的情景。宋·哲宗年间,为了弥补国库亏空,朝廷调整了贸易政策,规定“凡购买外国货,均以帛、绸、瓷、漆等特产博易,不用金、银、铜币”,全国的陶瓷出口因此猛增。

德化县作为陶瓷主要生产地之一,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虽然瓷窑遍布,但由于当时的瓷窑都是平顶方形、容量很小的小窑,难以大批量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陶瓷出口的需求。烧制技术的落后,制约了德化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林炳应时而生,他设计发明的圆拱形大窑炉(亦称鸡笼窑)不仅容量扩大了十几倍,还由于设计了烟囱拔焰消烟,热度倍增,烧制出的瓷器更显得洁白、剔透。距离祖龙宫不远的屈斗宫古窑就是根据这种圆拱形大窑炉改进而成的。

关于林炳建成大型窑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林炳在进行窑炉改革时,高温窑火一冲便塌顶,屡试屡败。有一次,林炳再次倒塌的窑炉旁边,疲劳得不觉昏昏睡去。睡中梦见一位仙女翩翩而至,在他面前解开衣襟,对他示意地指一指败窑,又指一指自己的乳房,然后隐没在云雾之中。林炳醒来突然有所领悟,于是将窑房砌成乳房样的圆拱形大窑,两旁再砌小奶窑(亦称狮耳)护住主窑房,这样烧窑时就不再塌顶了,而且烧成的瓷器质优量多。后来,林炳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几个窑房串连起来,既能充分利用热能,增加产量,又能使窑体更加牢固,也为此后演变发展成龙窑(亦称蛇目窑)奠定了基础。

林炳首创的大窑炉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炳因此被朝廷敕封为“烧成革新先行”称号,指点林炳的仙女也被敕封为“玄女夫人”。一时间,林炳大名远播,各地纷纷学习他的建窑技艺。在当时泉州知府的授权下,德化开办了第一所瓷庠(类似于今天的陶瓷学校),由林炳亲自到瓷庠传授技艺,现场指导。当年的瓷庠就是现在的祖龙宫,这座不甚起眼的小瓷庠,影响了近千年来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瓷业发展。据日本有关陶瓷文献记载,宋代有一个叫加藤四郎的日本人来德化学陶艺,将砌鸡笼窑的技术带回日本,砌成“德化窑”,并尊奉林炳为“陶祖神”。

为感激玄女指点的恩德,瓷乡人按照林炳梦中的玄女英姿塑造了玄女像,建玄女宫奉祀。后来,林炳赴江西传艺,再也没回来过,最后积劳成疾,客死他乡。家乡人怀念他,便塑林炳像安放于玄女之右,尊为窑坊公。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日窑坊公诞辰之日,乡人依然不忘到祖龙宫奉祀一番,一则纪念林炳为光大瓷业所作的巨大贡献,二则祈愿自己在来年的陶瓷生产制作中能够顺利如意。

林外(1106-1170年)

字岂尘,号肇殷,南宋·晋江马坪村人,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生,林知八世孙。

林外豪于酒,工诗词,“词翰潇洒,谈吐不羁”(《宋开基马平(坪)林氏谱谍》)。年青时曾游学苏、杭一带,屡试不第,至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登进士,已55岁。后为兴化县令。著有《孏窠类稿》,已佚。

北宋末年,国君荒淫,奸佞当权,贪污腐败,致金兵南侵,二帝被掳北去,受尽奇耻大辱。南渡后,南宋小朝廷把京都从汴州迁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偏安江南,向金称臣,忘记国耻和君父之仇,吃喝玩乐,纵情歌舞,醉生梦死,把避难的所在,当作昔日的汴京。

林外曾于杭州西湖酒肆饮酒斗余,题诗壁间讥之,是为著名的《题临安邸》。诗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因当时留在粉墙上的字迹是行草,“升”与“外”形体酷似,其作者后世有作“林升”的,也有作“林外”的(如《西湖游览志》),历来莫衷一是。现经考证为晋江“林外”。

该诗辑入《千家诗》,流行全国,八九百年不衰,历来为书塾蒙重、中小学学生的必读诗篇。传播时间久,影响范围广。

林外还曾在吴江垂虹亭桥(位于苏州城东)下,见此桥气势雄伟,有桥洞七十二,如长虹卧波,信笔在一桥洞飞梁上题《洞仙歌》词。该词收入张思岩《词林纪事·卷八》。词云:

“飞梁欹水,虹影登清晓,桔里渔村半烟草。

叹来今往古,物换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

雨巾风帽,四海谁知我 ?

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

归去也,林屋洞门无锁。

认云屏烟障是吾庐,任满地苍苔, 年年不扫。”

很久以后,人们才知道:林外是乘大篷船穿桥洞,自己站到船舱顶,仰面朝天,把词题写在飞梁上的。写毕船去,水天无痕,当时世人惊为神仙所书。

据同时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载,这阕词轰动一时,有人抄呈宋高宗赵构,并附传说为仙人吕洞宾下凡所作。赵构谙熟诗词格律、音韵,读罢笑曰:“哪是什么神仙?这分明是福建秀才所写!”左右大臣莫明其妙,请教所以然。赵构说:“这首词所叶韵脚多有闽南方言”(此词下半阙中“帽”、“过”,“锁”、“扫”,只有用闽南话来吟,方能叶韵)。可见这阕词在当时的影响。

宋·周密《齐东野语》还载:林外独游西湖,在西湖小旗亭饮酒,角巾羽髦,飘飘然神仙中人。他叫酒保从他背上的虎皮荷包中随意取钱,按钱数买酒;饮完再饮,直至傍晚,“凡饮数斗不醉”,有人探看他荷包中的银钱,并无减少。将去,索笔题诗壁间。明日都下盛传某家酒肆有神仙至云。诗曰:

“药炉丹灶旧生涯,白云深处是吾家。

江城恋酒不归去,老却碧桃无限花。”

又有一次,当他看到西湖附近的云盖峰,半隐半现在晨雾中时,触动情怀,即题下一诗:

“一峰特立出尘寰,自古相传云盖山。

不是云来盖山顶,只缘峰峭入云间!”

林外过南剑黯淡滩,湍险屡覆舟,行人多畏避之,他却漠视险情,在滩旁驿壁戏题曰:

“千古传名黯淡滩,十船过此九船翻。

惟有泉南林上舍,我自岸上走,你怎奈我何 ?”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林外卒,享年65岁,与其二世祖林知同葬于晋江灵源山。林外有二子,长乾、次坤。林乾迁居陈江(陈埭),成为晋江陈埭林氏开基祖。

林知

字子默,林外之祖,北宋·晋江人。读书晋江灵源庵。熙宁间(1068~1077年)到京城上书论时政,久不报。惠安县主簿林□到京城访其旅邸,题诗壁间曰:

“先生平昔命何非,万卷读书一布衣。

回首长安成底事,吴山苍翠几时归?”

知遂归隐不出。死后葬晋江灵源山,刘涛经《林处士冢》诗云:

“处士愤三尺,吴山松万株。空余著书稿,不见炼丹炉。

道古言难合,年高势最孤。清朝礼乐备,无处用真儒。”

林来鵬

字思奋,号思膺,明·永春人。明代中期冠带隱士。精诗文,著《蓬山唱和集》。

林鹤年

字氅云,清末·安溪芦田人,著名诗人、茶商。

光绪八年(1894年)举人,翌年考取誊录。甲午(1894年)之役,献款助军需,授工部虞衡司郎中。旋任广东道员,加按察使衔。告退后,先后在龙岩的宁洋和台湾的苗栗发展垦殖业,多有义举。在台湾开垦业成后,曾在芦田兴建一精致的山园,并返回家乡长住,其间曾创作大量古近体诗。著有《福雅堂诗钞》等。

有《古剑》诗咏志:

“聚首琴书未肯闲,几番磨洗出深山。

销沉烽火逃秦劫,吒咤风云入汉关。

斩马果能如我愿,化龙聊复戏人间。

故交肝胆今谁是?千古英雄为破颜。”

林翀鹤

字祐安,清·泉州人。光緒卅年(1904年)与其弟林骚同榜登进士第,时人传为美谈。

林骚

字叔潜,号醒我,晚自号半村老人。清末·泉州人。光緒卅年(1904年)进士,授镇江知县,因无意仕途,告假归里,致力吟咏,为一代诗人。著有《半村诗集》。

林文斗

清·安溪人。道光元年恩科解元。历任罗源县学教授、台湾府学正堂。

林洪

字龙发,号可山,南宋晚期泉州晋江蚶江镇人。

早年浪迹江浙,在《山家清供·温陵鹅黄豆生》一节中说:“仆游江淮二十秋”。擅诗文,著有《西湖衣钵集》、《文房图赞》。他对园林、饮食也颇有研究,著有《山家清事》一卷、《山家清供》二卷,其著述常被后人引述。

林希元

字懋贞,号次崖,明·同安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林希元慷慨鲠直,有俯视流俗、担当宇宙之气,才识练达。世宗立,上书陈新政八要:务正学,亲正人,清言路,里中官镇寺等。迁寺正,忌者侧目,改 泗州通判、广东按察佥事,所到之处,百姓疏困,盗贼平息。官至广东提学佥事。因对安南用兵事与督臣异议,罢归。

居家,手不释卷。晚年潜心钻研义理,参订诸儒所定格物致知之说,精微独到。

著有《易经存疑》和《四书存疑》,王慎中、洪朝选为之序。

林日胜

清·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永春县蓬壶人林日胜及侄林兴珠,西双坑人林忠,介福人郑世雄与郑世英等各聚众数千人响应郑成功抗清。先后攻克永春、德化、尤溪、大田、永福(今永泰)等县部分地区。后于顺治十三至十四年兵败降清。

林文彬

字质夫,号显斋,宋·南安人。举贤良方正,任苏州府学教喻,训迪有方,署常熟知县,以勤政著名。未几,乞归就养。南安石井杨梅山南麓清水岩有其诗刻。

林兴珠(1628—?)

原名进周,字而梁,清·永春县升平里(今蓬壶镇汤城村)人。

清·顺治六年(1649年),与叔父林日胜追随郑成功抗清义旗,聚众数千,据永春帽顶、马跳诸寨,牵制内地清军。林兴珠在郑成功帐下时见识过藤牌兵的威力,熟悉其使用技巧。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军攻破帽顶寨,林日胜与林兴珠降清。林兴珠在“三藩之乱”中反击吴三桂叛军有功,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召林兴珠入京,授銮仪卫銮仪使,赐封建义侯,著籍镶黄旗。

早在清军入关时,沙俄趁机侵占我国的雅克萨(今黑龙江漠河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内)和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清朝官方呼其为“罗刹”(恶鬼)。盘踞雅克萨的俄军头目托尔布津带有沙皇赐予的一枚盾形城徽:一只张翼的鹰,一爪抓住一张弓,一爪抓起一枝箭,充分暴露了其狂妄野心。康熙对“罗刹抗杀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深感忧虑,于是在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后,即决定反击沙俄侵略者。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冬,康熙帝在北京景山召见林兴珠,当谈及“火器之利,因问所以御之者”时,兴珠回答说:“惟滚被为第一。”康熙问“滚被”为何物,兴珠回答“即人家所棉被也”。康熙笑说:“是何能也?”兴珠回答:“柔能制刚耳。”并详言其进退滚闪之法。康熙点头赞许,又问:“滚被之外,更有何法?”兴珠答:“有滚牌,臣家有其器。”康熙帝立命取至,又问:“汝家有能用此牌之人否?”兴珠召集家人六人,在康熙帝御前表演。“兴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康熙帝“命善射者数人,以雹头射之,数发皆不能中。矢未发已滚至面前,疾于飞鸟”(《广阳杂记》)。

康熙帝大喜过望,决定组建一支福建藤牌兵。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月18日,康熙帝派人到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在安插于当地垦荒的福建投诚官兵内挑选500名,给银整装遣行,又下令在福建等处投诚官兵内挑选善用藤牌及片刀者送京;移文福建提督施琅,选取坚好藤牌400并所用片刀送京。之后他还亲自检查藤牌兵的装备,认为“藤牌稍薄,双层者加旧棉一层,单层者加旧棉两层,坚固可用”,命“侯林兴珠与营造司郎中佛保监修,进式后速发”(《清史稿》,下引同)。2月,诏“命都统公彭春等帅师剿抚罗刹”,“命銮仪使侯林兴珠等率藤牌兵会剿罗刹”,并特诏:“林兴珠曾效力行间,且系侯爵,其令参赞军务,彭春等善视之。”

为了保证福建藤牌兵按时到达,康熙帝还特地命令兵部派遣马队将他们送到前线。同年五月,林兴珠和都统彭春、副都统班达尔沙、玛拉等率清军3000多人水陆并进,在雅克萨城郊抓获敌兵数人,讯问城中情况,有一俘虏逃逸,兴珠当即建议:“宜亟进矣,掩其不备而围之,令其在外者不得入,在内者不得出。少迟,众合不可当也。”彭春采纳其意见,挥师急进,廿二日抵雅克萨城下,翌日围城。廿五日,沙俄援兵乘船从黑龙江上游顺流而下,欲与城中守兵汇合。

林兴珠率福建藤牌兵还击于江中,“众裸而下水,冒藤牌于顶,持片刀以进,罗刹众见之,惊所未见,呼曰‘大帽鞑子’。众皆在水,火器无所施,而藤牌蔽其首,枪矢不能入,以长刃掠牌上,折其胫,皆踣江中,杀伤大半,余众溃而逸,兴珠不丧一人”。此番痛击,杀死俄军30多人,俘虏15人,缴获敌船一艘。接着,清军攻城,炮弹所及,到处起火,兴珠令藤牌兵“人取草一束,堆城下,不下即火之”。沙俄头目额里克舍只好乞降,立誓永不再来雅克萨。清军即释放俘虏700多人,以全胜赢得第一次雅克萨之战。

两个月后,沙俄侵略者背信弃义,重占雅克萨,修筑工事,筹集粮食,欲长期盘踞。翌年(1686年)二月,康熙诏命将军萨布素、副都统郎坦等率所部2000人再攻雅克萨,“并量选候补官员及见在八旗汉军内福建藤牌兵四百人,令侯林兴珠率往”。六月,清军抵雅克萨城下。初八,福建藤牌兵占领城南土阜,“遇敌伏兵,又大败之,即于土阜设伏兵固守”,“敌出拒,击败之,斩额里克舍”。此次反击战,沙俄侵略军先后被清兵斩杀七八百人,幸存者仅66人。

清王朝取得两次雅克萨大捷,沙俄侵略者被迫求和,中俄两国于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1690年1月)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林兴珠和福建藤牌兵功不可没。

明末清初,已退出中原两百多年的蒙古族分裂成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分。清兵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属清之版图。后来,漠南、漠西两部也臣服于清

在清王朝忙于扫平内忧外患的同时,游牧于新疆伊犁河流域的漠西蒙古的一支——准噶尔部,逐渐强盛,贵族噶尔丹自称可汗,公开与清王朝分庭抗礼,向康熙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贼心不死的沙俄支持下,噶尔丹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悍然进兵内蒙古。为使大清帝国政权得到巩固,康熙帝御驾亲征,“兴珠复以藤牌兵护驾从征,至克鲁伦河,与敌遇,突其骆驼阵,大败之于乌兰布通”(乌兰布通在辽河上游西拉沐沦河南岸,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滕旗南境)。福建藤牌兵为保卫祖国西北疆域立下了一大功。

林俊(1828—1857年)

字士孝,号万青,清· 永春县五里街镇埔头村人,农民起义领袖。父林捷,是道光元年(1821年)恩科武举人。林俊是个武生,很早就有“反清复明”思想。

咸丰二年(1852年),林俊赴福州武举试落选,遇太平军人士,鼓励林俊“与洪君(洪秀全)一致进行”。回乡后,与红线会秘密联络,借调解各姓械斗为名,数邀各乡绅长、丁壮,在金峰山聚会,历叙华夷消长、明清兴亡。还到德化、南安埔头、炉内一带活动,准备起义。

民国版《永春县志·卷3》载:红钱会首黄有使(延平船工)答应在上游响应,黑钱会首陈湖(永春人,林俊好友)也愿和他合作。可惜路遥,“与金陵、江西声援不及”。他又暗中派人与福州宗亲联系,希望“先破省城”,然后与上下游并举。不幸,林俊的二哥林大广在德化的商店被抢,伙计被捕,便决心在永春“实行起义”。

当金钱会准备起义时,官府已经知道,赶快下令:“漳、泉会匪,甫经惩治,尤宜力行保甲。”清廷令福建巡抚王懿德,联系泉州有名官绅、御史陈庆镛(参见《泉州人名录·陈庆镛》)办理“团练”,以镇压农民起义军。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林俊率数千人在永春金峰山起义。

据王懿德《到泉督剿日期并现办情况析》载:林俊由永安回永春,在永春桂洋打胜,击毙德化知县肖懋烈,并于七月二十七日占领德化县城。八月,林俊、陈湖再攻永春不克,乃与黄有使重占大田,并决定向清军较弱的莆(莆田)、仙(仙游)地区进军。八月二十四日,林俊绕过白鸽岭,攻克仙游县,杀知县黄曾德、劣绅王捷南。九月初九至二十三日,围攻兴化府,未克,十月退回仙游,毙兴化府通判游击。

当时,小刀会起义于海澄,受到清军重压。在咸丰元年(1851年),泉州一带欠收,次年又发生水灾,其后太平军攻下南京,清廷为挽救危局,即将福建军队外调。小刀会乘机由泉州府同安县人黄德美、黄位领导,以“为海澄归侨江源报仇”为口号,进攻漳州海澄县。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十五日,小刀会占领晋江县安海镇,焚烧安海新街陈益升当铺,影响很大。五月十五,小刀会攻下漳州,声势浩大。清朝马上下令修造战船,以防不测。小刀会用帆船30艘,运兵进攻厦门。占领厦门后,分兵四出,渡海进攻同安、安溪、漳浦等处。由于厦门起义没有较好准备,小刀会不幸失利。

林俊如能乘胜攻下泉州,即可救小刀会之危,两军会师,局势当另有可观。王懿德也承认:“不特仙游逆匪回去剽掠,即泉州一城,人心亦未可恃。”“泉库本已空虚,饷道复又阻绝,厦门兵马不继,溃散堪虞。”(王懿德《到泉督剿日期并现办情况析》)

林俊亦有进攻泉州之意,遂进军泉州北部的大罗溪乡和南安东部的炉内乡,以及晋江、南安、仙游三县交界的覆鼎乡。

十一月,林俊从仙游败退,又在永春、德化交界的虎豹关遇着清军。十二月初四,双方在德化大战,义军失利,陈湖阵亡,林俊只好退到永春、安溪交界的帽顶寨。(沈储《舌击篇·卷2》)

咸丰四年(1854年)年初,王懿德知道帽顶山的重要性,“帽顶山羊肠一线,真是一夫当关之险,山顶宽平,周围二里,可容万余人驻扎。”就发动总兵钟实三率官兵5000人四面合围。

泉州知府马寿祺怕“徒恃兵力,不能制胜”,先由安溪练总李维霖收买的内奸,于三月八日夜焚毁寨内屯粮万余石;又写信给林俊,声称如杀黄有使、童森、苏卓投诚,可以免死,企图造成义军内部分裂。林俊不为所动,在率众坚守四个月后,才放弃帽顶山,转到南安埔头、炉内一带,建立新的据点。

三月底,驻扎埔头的清军遭到“盗匪数百人”夜袭,泉州知府马寿祺即令钟实三进剿。林俊马上组织胡熊、邱二娘(参见《泉州人名录·邱二娘》)一千人,于四月二十四日进攻惠安县城,把清军引到惠安,结果清军又扑空。

十一月,林俊驻军晋江、南安交界的云峰乡,后来又退驻永春、漳平、安溪之覆鼎山、帽顶山,筑寨屯粮。又联合晋江大罗溪等乡义军,围攻仙游,图扑府城。一时东起莆田,南至惠安,绵亙百余里,会众以万计。(《王毅公年谱·卷下》)

咸丰五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林俊为烈王,红钱军成为太平军的一个组成部分。

清朝为对付林俊,请出泉州绅士陈庆镛、王峥嵘等组织团练以抵抗。林俊发觉泉州府城进攻困难,便改变作战计划,于咸丰五年(1855年)转攻闽北的沙县、尤溪。“咸丰五年五月,林俊攻(沙县)东门,旋退屯狼口、都溪,以达与江西太平军会合的目的,但仍不放弃泉州”(民国版《沙县志·卷3》)。六月初八,林俊部潘宗达攻下尤溪县城,杀死知县金琳。

咸丰七年(1857年)四月,林俊、潘榜、潘宗达义军围攻南安县城及泉州城,未克而退。《东华录》云:“咸丰七年,泉州府城为林匪所围攻。”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3·陈奏泉州守城获胜疏》载:“(林俊)分兵由西南角进攻(泉州城),泉督早有预知,日夜顾守甚严,前后二日。当大功将成之际,突然军中发生疟疾,林贼目睹此状,只好下令退兵。林贼自泉郡退兵,驻扎南安炉内,泉督派兵攻数次,皆不克。”

林俊在南安指挥会众,攻下德化、大田、尤溪、仙游、永福一州五县,并且发展到安溪、惠安、漳浦、云霄各县,闽中、闽北的农民军,纷纷响应,声势颇大。

正当双方相持的时候,林俊为了急于与入闽的太平军会师,挥师北上。咸丰七年(1857年)七月二十一,当林俊在率众冲过顺昌县仁寿乡仁寿桥时,被地方团练开枪击中,落水身亡。

林泉

清·晋江人。“能诗书画篆,文无不考究。乡士大夫及四方游客,多与往来酬赠。”著有《墨林》、《栖轩印林》、《倦游草》等,乾隆《泉州府志·卷63·国朝艺术》有传。

林贤

字克希,号尊一,生于明·崇祯初,祖籍晋江马平霞店。其祖父得所移居南安兜率乡。

其父茂田积善行仁,乐善好施。昆仲三人,贤居其季。少年读书学剑,未弱冠身体魁伟。遭乱飘泊于海外,为人诚信,外国之人爱之重之。

清·康熙初归国,以舳舻赴榕见省抚吴公,说以靖蜃窟必藉楼船。吴省抚以林贤晓水务且谙兵事,智足以当大任,旋启康亲王设立水师,委贤任福建援剿水师总兵官。

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经派兵进攻泉州,林贤统率三营官兵,驱楼船救泉围,出上竿塘擒郑军首领章元勋,歼其全军。解泉州之围后,林贤任福建援剿左镇总兵官。

康熙十九年(1680年),林贤率舰队为万正色提督前驱,收复金、厦两岛。论功独多,迁海坛总兵官加署参将。

康熙二十年(1681年),林贤忠于职守建立功勋,加左都督,正一品记余功三次。

在施琅率领水师东征攻澎平台的战役中,林贤立下不朽功勋。泉州《马平霞店林氏族谱·平台记事》记载: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年),提督施公奉命荡平澎台。

六月初一日,施公在铜山会各镇传集大小将士告戒三章。当天立誓,申明赏罚功条。三军将领欢腾踊跃,随会议进兵。施公欲先往花屿。少保公(指林贤)曰:花屿在澎湖之西南,八罩在澎湖之正南,不如往八罩,以占上风。

十四日乘风开船,十五日到八罩,十六日再行会议。少保公曰:须先拨快哨二十只进澎湖港探寇船多寡,抛泊何处,陆地多寡御守,并看港路宽狭,俟回报进兵。

施公随拨快哨,南风便利即到澎湖港。见寇船二百余号在港内,扬帆排列,两边山大小船只不计其数。我船见其防守严密。将官许英、蓝理、曾成、张胜、赵邦试、吴启爵、阮钦为等数船首先进港。伪水师总督林升见许英等船深入,率领寇船前来夹攻,诸船齐发炮箭,林升一船死伤甚多,打断林升左腿,寇船遁入港。诸将以后船无援亦退出港。将官许英、蓝理各带伤。

施公见众心观望不齐,复与少保公商议。少保公曰:国家四十年来为此海寇屡抚屡剿,所费钱粮何啻千万,沿海数省百姓被害不啻千万。如今已扼其吭,若不乘势平定,日后何有破台之举。寇舟虽多只有二三十只凶猛,余不过碌碌逐阵而已。今日因我师彼此观望,依愚之见,明早收船八罩,申明赏罚号令,我战船四百余号,挑选大船四五十只,余船令在后架梁,将各船精锐官兵挑出,每大船上面若站得二百人,舱底藏伏二百人,对敌时伤死一人即换一人,其枪炮弓箭俱未许开用。令各兵将火炮火桶、火确伏在两傍舟皮边,各镇自领前锋,我船进港,寇大船必来迎战。我船派配已定,或二船、或三船攻烧一船。寇之前锋大船一经烧毁,余船无不破胆矣!

少保公又曰:若挑定官兵船只,船篷上大书姓名,各镇先进,众将不敢不进。

是夜遂在大海中抛船。十七日收回八罩。施公将昨观望将领尽行捆绑欲正军法。少保公会各镇保领,各立军令状。随即挑选船只,官兵分配已定。

十八日黎明,天色骤变,倏起飓风。至五更忽空中轰雷一声,少顷云开雾散,北风随止,立转南风。少保公急遣人报知施公。往日,八罩屿中一井仅供一二百人汲取,此时大军数万人皆仰给是井,泉涌不竭。又海底老古石其利如刀,船下石定时辄被割断。是夜抛船安稳无虞。此圣天子当阳,百灵效顺。本日即进虎井屿。

廿一日,施公会集各镇曰:明日分作两股进兵,设阄拈定次序,庶不紊乱。今寇船舶在澎湖东边山,就东边山拈定。少保公向前拈得第一阄,平阳镇朱天贵拈得第二阄,兴化镇吴英拈第三阄,铜山镇陈昌拈第四阄,金门镇陈龙拈第五阄,厦门镇杨嘉瑞拈第六阄。拈拨已定。

廿二日巳时,我船鱼贯而进,余船俱随后架梁。少保公与平阳镇朱公左右并进。朱登敌楼谓少保公曰:后舟未至奈何?少保公曰:兵贵神速不能待,亦不必待。正及交锋,朱公中炮身亡,其船随即退出。独少保公一舟直抵妈宫前寇围中。寇因我孤军,以四舟合击少保公一舟。少保公首先冲阵,身中二箭,后舟不至。少保公激励将士,从午至申尽力死战,射死伪镇江钦、吴贵等,火焚烧江钦、蔡佛、陈启明等火贡船三只。伪总督刘国轩驾小舟从吼门先遁。又烧杀伪镇营丘辉等计三百余员,烧死寇兵一万四千有奇,打沉及烧毁寇船大小一百五十九只,获寇船三十五只及炮器甲械旗帜等项无算。当是时,炮矢连天,战声沸腾,日色无光,波涛俱赤。少保公舟中兵士死者一百九十人,负创者一百六十四人,遂克西屿头,三十六岛屿一尽荡平。www.bigan.cn

施公登少保公舟,睹积血盈踵,横尸满目,泣劳曰:公血战破敌功莫并矣!露布云:冲舟宗陷阵鏖战覆寇者,乃海坛镇臣林某也。

八月十三日,少保公率领本标三营官兵船只进入台湾,招抚伪藩郑克塽、刘国轩及伪公侯伯总镇等官,举国归附,悉入版图。

台平班师,施公复密疏具题为镇臣协心戮力,全收成效,事如海坛镇臣林某当先破敌,舍命陷阵,诸将无出其右。臣忝专征之命,此役战功非比寻常,不敢隐讳,谨冒昧上陈,伏乞皇上睿鉴施行。盖平台之役论功,少保公为第一。康熙二十二年八月”。

平台之后叙功奖赏,左都督林贤获三次封赠殊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下诏书云:“尔左都督林贤,夙娴军事,克抱尽诚”,“戎行效力,积有勤劳,爰加爵以酬……特授荣禄大夫,带世职余功”。又诰封林贤之妻章氏为一品夫人。诰赠林贤之曾祖父直斋、祖父得所、父茂田为荣禄大夫,诰赠林贤之曾祖母杨氏、祖母吕氏、母魏氏为一品夫人。林门获“四世一品”之殊荣,誉扬闽疆。

康熙廿三年(1684年),林贤奉旨入京,康熙帝召入正殿询问战况,改容嘉劳,赐宴位列抚臣之上。越日观射,林贤连中三矢,康熙帝赐貂套朝服、御马鞍辔。旋随驾东巡,侍从围猎,并赐所获鹿兔等,格外恩遇。迨至山东平原,帝命曰:“海坛要地须回镇守。”林贤即遵旨回闽。

康熙廿五年(1686年),朝廷再论平台功勋,赐林贤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记余功三次。旋又赠一拖沙喇哈番,林贤之次子梦松袭世职。

林贤严以治军,宽以处世,周贫恤苦,人能知之;禁掠止杀,人能道之。平台之后忠于职守,勤谨有加。然连年征战,心血为枯,澎湖负伤,积疴日甚一日。康熙廿六年(1687年)六月十八日卒于任所。

康熙帝特旨赠太子少保,全锡帑金,御祭葬,遣福建布政使司参政江皋谕祭。祭文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林贤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翼遐龄,忽焉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林贤葬于南安二十一都厝斗乡虎仔山,负丙壬兼巳亥。今墓犹存。

林春庆

谱名章木苔,字赠孝,号佩玉,清·永春县五里街镇埔头村人,生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卒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据族谱记载,林春庆“膂力过人”,清·咸丰年间“上游从戎有功,蒙庆制军请叙,准以军功守备用”,后来得授武德骑尉,诰封武功将军。

林春庆乐善好施,“乐捐以捍卫阖族,协建东关桥,续修考棚,倡议重修大宗祠、小宗祠暨诸祖宇”。

林元品

又名文濬,清·乾、嘉间石狮永宁人。祖辈世代往台湾经商。

林元品成年方往台继承父业。“跪请祖母卢太夫人及母蔡恭人曰:儿长矣,忍使吾父久羁海外乎?遂綴业渡台,代理生计。”其父“回籍养老”,后逝世在永宁祖家。林元品“奔丧哭泣奠祭,竭尽礼诚。丧事毕,乃东渡经略。”

林元品在台湾力耕商务,家业昌隆。嘉庆六年(1801年),林元品在台湾诰授奉直大夫。后来其兄林元科也在台当上“台郡庠生”。

林元品在台湾“义举数大事”,深受敬仰。如曾在鹿港一次变乱时,“倾资五千金助饷,运粮艘,募乡勇,克复鹿港彰化。”

林元品时在鹿港营造林氏宗祠,号称“诰命祠堂”,同时分别在鹿港、永宁两地建造“大夫第”(参见《泉州民宅·大夫第》)。

林树梅

字瘦云,清·金门后浦人。

林树梅生于嘉庆年间(1796~1820年),学识渊博,诗文俱工,有《啸云文抄》、《啸云诗抄》行世。

青年时代随父林廷福(台湾水师副总兵)到过台湾、澎湖,对敦睦汉族、高山族人民关系,兴修凤山水利,作出重要贡献。

回厦门省亲时,适鸦片战争爆发,遂投笔从戎,为闽浙总督邓廷桢招致以咨询海防要务,曾上书《全闽备海六策》,切实且富远见。

颜伯焘继任闽浙总督,仍聘其参赞军务。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谕令“撤兵省费”,厦门撤防海乡勇,林树梅以为“夷性反复,请量留,备非常”,未被采纳。

1841年8月,英船数十艘突犯厦门青屿,军民浴血奋战,击沉英火轮及兵船数艘,守将江继芸等战死。颜伯焘收集残兵退守同安,林树梅在高崎目睹此状,责问众官:“诸公西渡,厦民何依?”不久英军离厦而去,颜伯焘则奏称收复失地。《啸云诗抄》有一七律《吊御夷死事诸公》述此事:

“战守纷纷议不同,一时捍御独诸公。

即看壮气能吞敌,始信捐躯是尽忠。

大将漫言尸裹革,后军先作鸟惊弓。

千秋自有平心论,为颂招魂吊鬼雄。”

林易庵

明·泉州人,侨居琉球。成化二年(1466年)率长子林琛引琉球入贡。

林宗臣(1133~1189年)

字景何,南宋·晋江市安海镇前林人,为唐九牧林蕴之裔。《八闽通志》有载。

林宗臣出生武林世家,少时气质非凡,膂力绝人,自幼习武。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武试,获武进士第一(即武状元,该科共录取武进士33名)。初授襄阳(今湖北)帅府权宜官,后擢阁门宣赞舍人。

林宗臣忠勤正直,廷议时言辞激烈。疏言直指泉、漳、汀三州存在经界难以协调之弊政;敢于抨击朝中权臣,得到理学家朱熹的赞赏。

林宗臣出知钦州时,详细考察边防,总结历史南北对峙的经验教训,指出只有改革朝政才能完成抗金复国大业,几经论证,写成条陈上奏朝廷,为宋朝加强边备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淳熙九年(1182),林宗臣任军器副监,协助黄定监制兵器,以供军用。

淳熙十四年(1172年)高宗病死,林宗臣力陈抗金方略,曾陪同陈亮到江淮前线要寨视察,深入研究金国现状。他曾多次上奏孝宗,指出金国内部矛盾激烈,政局不稳,江南不必畏惧金人,我大宋必须积极备战,准备北伐。但因主和派的反对无从实现,无法施展抱负,一生郁郁不得志,最后卒于任上,终年56岁。

林钎(1578-1636年)

字实甫,号鹤胎,谥文穆,明末泉州府同安金门人。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钱士升榜”进士,殿试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天启(1621—1627年)时,任国子司业。林钎迁祭酒监,有铜鼎铜缸为雍会食,及贮水备火之器,魏珰(魏忠贤)欲假俦钱,林钎持不与。监生陆万龄请建魏忠贤生祠于太学旁,具薄醵金,林钎援笔涂抹,即夕挂冠棂星门径归。魏忠贤矫旨削其籍。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思宗即位,遂以原官晋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帝方疾党人,以林钎诚悫,不立门户,特加眷顾,首辅忌之。

林钎冲淡和平,廉介自守。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郑芝龙就抚,奉千金为林钎寿。林钎婉言谢绝,复书曰:“成人之美君子也,因之以为利君子。”郑芝龙叹服。

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召对,陈奏“用人、理财、靖冠、宁边”四策。即年拜东阁大学士,起少詹事,有谨愿诚恪之称。

崇祯九年(1636年)9月,距拜相未半年,卒,享年五十九岁,谥“文穆”。其裔迁居漳州龙文洞口村。

林欲楫(1576-1662年)

字仕济,号季翀,别号平庵,明末清初泉州晋江西滨人。生于明·万历丙子(1576年)十月。故宅在泉州城内三教铺宅顶。

林欲楫出生仕宦家庭。父林武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武进士,官终广西永福守备。长兄林欲栋,少称神童,万历甲午(1594年)、乙未(1595年)25岁联第进士,官至南京光禄寺正卿、工部尚书,以赋性刚直、乐施予闻名于闾里。次兄林欲梧,荫授南京坐营都司。

林欲楫自小受到良好教育,生性聪慧,读书过目成诵,下笔衮衮不竭,尤以其长兄林欲栋友爱二弟,身为严师,对林欲楫的帮助很大。

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林欲楫中解元,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中进士,廷试二甲第十二名。先选庶吉士,授编修,起充廷试掌卷官,升起居注。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典浙江试,泰昌(1620年)起左中允。

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转右谕德,升右庶子,管理诰勅文,擢少詹事,晋礼部右侍郎。

时魏忠贤势炎熏天,势利小人争相趋附。林欲楫以柄国匪人,难以共事,且事势万不可为,作为封建王朝的命官,独凛然傲视,诸所披陈,言无不尽,表现铮铮气慨。

先是,在水灾之年,身为礼部右侍郎的林欲楫陈修省数事,触魏党忌,被迁南吏部。

继自天启六年(1626年)起,浙江巡抚潘汝桢在西湖首为魏忠贤建生祠,此举受到皇帝首肯,诏赐祠额,勒石记功德,阁臣亦撰文书丹,故而魏党之徒纷纷效尤,兴起建生祠热。许多文人骚客,表面也只得敷衍应付,独林欲楫“峻却之”。

再,有魏忠贤义孙魏某为司官,把持部务,林欲楫发其奸,出查催一檄,屏去之,同僚均暗暗替林欲楫捏把汗,恐其遭受报复,林欲楫独安然自若。

崇祯(1628—1644年)初,擢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忤阁臣,假归三载,复召修《实录》。崇祯七年(1634年),充殿试读卷官,教习馆员。崇祯十一年(1638年),起掌部职。

崇祯时,朝议诛毛文龙,力言不可;连上十三奏,疏救触犯帝怒而被削藉的刘宗周;抗言杨嗣昌的增兵饷之议,一针见血地指出:“空四尽之秋,不宜以穷民养骄兵”,且认为农民起义之所蜂起,乃当朝失策,力争便宜进止。

林欲楫为人恪守名节。典试浙闽,所得士九十七人,其后捷南宫者强半,名硕忠节,蔚起踵出;教馆员,端轨贞范,别立规则,厥后修撰刘君理顺、简讨胡君守恒,皆伏节死义。

清兵入关,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唐王朱聿鍵立,林欲楫应召入阁,任文渊阁大学士(宰相)兼礼部尚书。

林欲楫从政尽心尽职,视事礼部时,凡各省郊庙之役及祈欲、劝农、耕藉、幸学诸大典,均奉璋以从;还考定宫帏,克验西历,妙选贡举;为政清廉,杜绝苞苴。

乞休居乡,则兴利厘弊,怜贫赈饥,缮修津梁,倾赀不吝,故其逝后,族中追念,尚不禁唏嘘泣下。

林欲楫忠孝天植,事亲至孝。早年随父宦粤西,亲疾,割股以疗,刀瘢二寸许;亲殁后,每近讳辰,辄持斋,终其身犹一日也。

林欲楫言则丝纶得体,直国史则笔削靡拘,为学根极性命,博综经史,曾奉召修《实录》。著有《易经勺解》三卷、《学庸注补》一卷、《道德经注》二卷、《水云居诗草》、《友清堂文集》等。

清·康熙元年(1662年)六月,卒于家。墓在泉州紫帽山南麓。有子六,其中华昌为康熙时举人,任常熟令;女二,长适张瑞图之男(庚辰进士,翰林院检讨);次适洪承畴之男(乙未进士,大理寺少卿)。

林欲栋(1570-1659年)

字世隆,号翀汉,明·泉州晋江西滨人。林武苴子,林欲楫(参见《泉州人名录·林欲楫》)长兄。赋性刚直。

少称神童,万历甲午(1594年)、乙未(1595年)联第进士,时方二十五岁。授南户部主事,委掌太仓银库及榷阕,皆力辞。丁内艰,赴广西扶榇归。越年丁外艰,与弟经营父母葬事。六年服除,补户部河南司主事。

司榷吴会朝令诸关各加额一万,诸关各于则例加,林欲栋首罢之;平量头、革耗羡,通便民之桥,除港门之税,商民颂德;还朝得纪录。

值河臣侵借饷金百余万,适边地告急追催,督之林欲栋,籍河臣借数以闻,且疏陈两河困苦状,求罢矿税,有旨切责河臣。

当公主婚期,大内索珠宝甚急,广东司司篆者已被谴去,诸司相诿莫任,大司农以委。林欲栋委曲调度,不激不随,中官督逼络绎,无以罪也。转广东司员外、湖广司郎中。大司农希帝意,欲以珠宝价进。林欲栋力执不可,忤其意,逐假归。越二年,补浙江司郎中。大司农孙蓝石初入部,即问:“前年争珠宝进价者安在?”

司厅以封立,召入本科,章奏多出其手。旋以妻久病,仍假归。

越二年,起四川参政。川中多盗劫,每一狱兴,株连百余人,缧枷相望。林欲栋鞠其情真罪当者置之法,余悉解免,全活无数。复立乡总以明赏罚,严保甲以申救援,盗患稍宁。值司道并缺,身佩八篆,方并画游办理,兴利除弊,政绩卓著。迁湖广按察使。

已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例当兵宪应朝入京,以母老有难色。时林欲栋已擢江西右布政,慨然代行。有景宁丞,倚其兄在南台,贪横不法,自知不免,求为解,叱去之。

庚申(泰昌元年,1620年),转江西左布政。旧例钱粮起解,司止转文,毫不经手,司计者狼狈为奸,或私加重倾,或短少分数,为设法,严杜诸弊。宗室额止十万,冒支者且溢二十万,前此率于正项挪借。林欲栋始定为限禄之制。又淮解一差,苦赔累,解役互推;绢差颇有赢余,则请跃然。林欲栋定为苦乐相兼之法,请托不行解者称便。江绅豪士,事于不法,绳之不少贷。

转南京光禄寺正卿,晋工部尚书。忌者,南台以蜚语论劾,共论者即前景宁丞之兄也。林欲栋疏辩求斥,有旨慰留,竟以疾乞休。

至家,卜葬历世诸坟。先是曾祖殁时,适遇火,权葬于乡之大墩;岁月既久,乡民葬者甚众。或谓当令迁去。林欲栋曰:“彼亦人孙子也,我多而彼少,我有力而彼无力。若当迁,自迁耳。”遂改葬于仙景山。

乐施予,闻名于闾里。族戚不能举火,婚葬者周之,幼孤者抚之成立。遇歉岁,辄发粟,待乡里价平收还,贫者勿问。江水不通潮,田亩数千常苦旱,为农田筑渠从流,引潮水入新淮,以通灌溉。

生平淡泊,素文清俭,自将食。为文,如万解泉涌,有著均可比名家,尤精赏鉴。

戊子(万历十六年,1588年),赴省,延平游生从旅店相识,问:“今科谁压榜首?”以潘洙对。癸卯(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弟欲楫赴试,贻书谓:“三必有一元,会殿不可知,其秋闱乎?”已而皆验。仲弟闲儒冠,以部卿得荫。弟殁,抚姪若子。

年九十卒。子期昌,崇祯丁丑(1637年)进士。

林孕昌(1595—1657年)

又作允昌、胤昌,字为磬,号素庵,明·泉州新门外浮桥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生。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中举,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初授南京户部广东司主事,专管文武各官的俸盐和淮、浙、长芦(在天津)、鲁、闽各地盐引的用印。

林孕昌的伯祖、理学家林学曾为南京通政使司通政,他追随两年,手抄当时理学家王守仁、薛瑄的语录及先儒格言,领悟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所创立的濂、洛、关、闽之学的要旨,为以后从事理学研究和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尔后,林孕昌出任南京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严格整饬军纪,妥善处理标营卫总克剥军粮弊端,使兵将畏惮,上司信服。

天启五年(1625年)初,林孕昌以点马差便道返家省亲。因见当时吏治腐败,回家后拟作终养父母的打算。上面屡次催促,他不赴任。九月,拟调他去南京吏部考功清吏司,又逢父亲病逝,在家守制。三年服除,催文迭至。

崇祯元年(1628年),林孕昌赴北京补吏部稽勋司主事,不久调验方司司印。魏忠贤被铲除后,林孕昌立即为遭迫害惨死者的子孙题奏赠赐余荫;又为东林党顾宪成、冯从吾等人奏请加赠荫子,以褒励理学节义之臣。后林孕昌调任考功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他掌管铨事,酌定取选的规条,关防严密,严惩舞弊,大选、急选都协合众望。

崇祯五年(1632年),林孕昌再升稽勋清吏司郎中,给假焚黄省亲。至家后,在泉州笋江畔建“在兹堂”,在清源山南台舟峰建“纶恩”、“雷荐”二亭,重辟西洞天唐·林蕴、林藻读书处。

崇祯六年(1633年),林孕昌开始在“在兹堂”讲学,还与布衣黄文炤提倡旦气之学,为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年秋天,他与黄景昉、谢元珧在清源山南台建“巢云”、“访贤”二亭。冬天,他在泉州城西北奉圣铺(今西门)建宅第,取名“栖绿园”。

崇祯七年(1634年),林孕昌在“栖绿园”建讲坛,与蒋德璟大力倡导正气学。门徒更加广泛,连兵备道曾樱、知府樊维成、县令戈简都来听讲。

崇祯八年(1635年),林孕昌迁居“栖绿园”,按察使张应星和兵备道曾樱率领僚属到一峰书院听他讲课,一时府城绅士毕集。林孕昌在家乡讲学,组织笋堤学社,成绩斐然,解元蔡高标、何承都均出自该社。

崇祯十三年(1640年),林孕昌与蒋德璟重建清源山西洞天的偕乐亭。落成之日,他和知府孙朝让登临赋诗。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南京吏部尚书徐石麒上奏推荐林孕昌,遭到嫉忌者的阻止,只擢任南京通政使司右通政,林孕昌推辞不去。

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林孕昌在家居丧。清兵攻下南京,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元隆武,诏选林孕昌出任兵部右待郎,接着又推任太常寺卿,他也坚决辞绝。

清·顺治五年(1648年)秋,泉州知府景世英建宏文学社,延请林孕昌主持讲课评选,一时文教大兴。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二十九日,林孕昌诞辰,众弟子为他镌刻石像立在清源山八仙阁。当时前往参加庆寿者有百余人,他在清源山第一山亭执经开讲,作为寿辰谢礼。是年,林孕昌重修西洞天,又修茸半岭岩的不易亭,购置福田作为清源山岁时香火。

顺治九年(1652年),林孕昌在栖绿园洁身堂开讲,分经课艺,听讲的人十分踊跃。

顺治十四年(1657年)二月,林孕昌在家病逝,享年63岁,笥中仅遗“笔五矢、墨二函、履二只”。

平生著有《经史耨义》、《论语耨义》、《调易口占》、《旦气语录内外篇》、《旦气箴》、《泉山小志》、《戊巳自镜录》、《续小学》、《易史广占》、《易史象解》、《春秋易义》、《春秋总论》、《三礼约》、《悌经》、《续尚书》、《续三百篇》、《铨曹奏议》、《在兹堂会语》、《笋堤集》、《雁山集》、《百梦草》等书。

顺治十五年(1658年),泉州绅士公议设特祠祭祀林孕昌。次年春,迎林孕昌牌位供祀在晋江县学左侧的正气堂里,即他讲学旧处。

林学曾(1547-1634年)

字志唯,号省庵,明·泉州晋江人。

万历十六年(1588年)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南康府推官,擢为吏部考功司郎中,周历四司。疏陈东南水患,唐尧遇与林学曾共舟共济。艰外忧,引疾归,郡守延与黄凤翔等纂修府志。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起太常少卿。天启(1621—1627年)中,累官户部尚书。

致仕归,问业者履满闽省。直指使者巡抚张熊特疏于朝:“林某,孔、孟真诠,周、朱正派理学名儒,年近八十,犹朝夕讲诵不辍,学者推宗之,比作蔡清,而其厚德雅时,更似文潞公、韩魏公之为人,宜时加优礼恩赐。”部覆:“奉旨:命有司遵旨存问。司马林文安瀚至学曾百二十年,仅再见到这些名臣。”

林学曾孝友天植,学业庭授,方髫龄已具有道气象。生平自誓“一字不轻出,一钱不轻入”,神宗时每呼曰“林秀才”,其以清白受知如此。居恒与李廷机相慕,廷机被攻时,人劝避之,学曾恬然如故,对人说:“吾乡不可一日无文节。”使少年有所敬惮。为官三十余载,未尝一刺投有司;遇难至亲,不少假借;室仅蔽风雨,门可罗雀,儿童走卒,咸知有林夫子。年逾七十,犹燃灯夜读,或达旦不寐,终日危坐,未尝跛倚。逢人循循善诱,开怀至旷。

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卒,年八十八。著有《史评警语》、《洁身亭说》、《皆论学正派》,又有《孝经诠解》,《批点小学编》诸书。

林楠

又名林中楠,明·泉州晋江人。清·乾隆《晋江县志·卷5》载:“林中楠,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顺天中式,(河南)登封知县。”

林昭庆

字显之,北宋·晋江人。

少时家贫,入漳州开元寺为僧,成为禅宗临济宗僧人,又名庆禅师。他在寺院里成长,后结托乡里同好,组成海商集团,航海经商于福建、广东、山东之间,十数年后成为一名富裕的海商。

皇佑年间(1049—1053年),他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托于同好,用以赡养双亲,双手空空再度入漳州开元寺为僧,人们十分不解。不久又告别其辈。他说:出家人当寻师访道,求脱生死。好像匏系一生,土偶人耳。遂四处游访,参叩名僧。

熙宁中(1068—1077年)游淮南,往来广陵(杨州)、天长、高邮间。三邑之人,见师如旧识,莫不靡然心服。

庆禅师出世凡三坐道场,即高邮之乾明寺,乌江之惠济院,广陵之建隆寺。其中惠济院在深山之中,又有温泉,人迹罕到,他乐居于此。乾明寺、建隆寺只是作为檀越(施主)。他得法广大微妙,学术无不通达,为人说法,或以经论、或以老庄、或卜筮、或方药,乃至一切种种俗谛之事,随其根器,示之大方,不独守古人言句。

庆禅师晚年多病,谢住持事,寓于高邮醴泉寺。元佑四年(1089年)圆寂,享年63岁。杨州的善信于建隆寺建塔奉其灵骨。

庆禅师与士大夫交游甚广,执弟子礼者如龙图阁直学士孙觉、承议郎阎木等。与秦观交游最深,他圆寂后,秦观在京师遥为作塔铭。

秦观《庆禅师塔铭》(《淮海集》卷32)云: “师讳昭庆,字显之,俗姓林氏,泉州晋江人也。少疏驰,以气自任,尝与乡里数人,相结为贾,自闽粤航海道,直抵山东,往来海中者数十年,资用甚饶。皇佑中,祀明堂,恩度天下僧。师为儿时,父母尝许为僧,名隶漳州开元寺籍。至是辄谢诸贾,以财物属同好,使养其亲。徒手入寺,毁须发受具戒。”

由僧人成为海商的还有王元懋、释文英等(参见《泉州人名录·王元懋、文英》)。

林八郎

名福龙,行八,唐·安溪湖头镇竹山村林氏“开山地主”,平寇英雄,祀于竹山村猴山庙(参见《泉州寺庙·猴山庙》)。

新编《安溪县志》:“唐·林八郎墓,在湖头镇竹山村猴山麓。林八郎(785—819年),名福龙,行八,故名。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平寇殉身,后封为保义郎。墓石构,碑饰华盖仰莲纹。”

在竹山村猴山庙(亦称鳌山庙)中,保存一方清·雍正二年(1724年)闰四月,安溪感化里人李钟旺撰的石碑。文曰:“鳌山下有二庙,一为开山庙,一为龙仙宫……乡传时有林姓者号八郎卜居于此……”

编修于明·万历间的竹山《林氏族谱·林氏谱说》有云:“……世清公之男名福龙,生居宗行第八,号为八郎,始迁居于清溪来苏,年三十有五,督府嘉其勇敢,授搭命,封为保义郎,同领义兵,随带章公香火,剿捕贼首薛世冲至本里长圳岭,与贼交锋,中矢殒命。及男尚春公收其柩与妣卜葬鳌山麓,结草庐于场居焉。尝游于凤山石岩,筑静室以居,后迁于下莲,号地为儒林。捨鳌山之地,付里人建庙,崇奉真武上帝,塑章公神像祀于庙东,塑八郎神像祀于庙西,额书‘林氏祖祠’,今人称曰‘开山地主’林八郎公是也。”

林仲虎

字景瞻,号定窗,南宋·安溪县依仁里(今官桥镇莲美)人(《福建通志》误作宁德人)。生于淳熙乙未年(1175年)八月。庆元二年(1196年),以武举魁漕选,庭试第一。

嘉泰元年(1201年),朝庭遣检讨林桷使金国,贺其正旦,命林仲虎为副使。时宋、金对峙虽渐趋稳定,但金人仍屡次南犯,战事时起。仲虎至金,金章宗完颜景弘私下会见他,仲虎坚决拒绝金章宗的无理要求,力争不屈。

开禧元年(1205年),蒙古部落崛起,给金国后方巨大威胁。南宋·权臣韩侂胄欲乘机对金结盟以提高自己的声望,于是年六月遣礼部侍郎李壁充贺生辰使,林仲虎为副使,以观其势。使团既渡淮河,行次杨州。时镇江都统戚拱遣义士朱裕,联络弓箭手火焚涟水县,随后淮东安抚使郑挺又潜师袭击该县。金人大怒,责宋背盟,欲举师报复。事发突然,使团随员皆惶惑不安,李壁奏请朝庭后,枭朱裕之首于边界。林仲虎则陈应变三策,冒生命危险到金中都和谈。金人消除疑虑,热情款待,避免了战祸。

使团返朝,韩侂胄北伐之意益坚。林仲虎权衡形势,知兵未可动,上疏奏曰:“乐因循者狃于私意,言进取者病于寡谋。为今之计,当重发而必成,不可轻出而苟且。”忤韩侂胄之意,遂被外调,出守浮光。

开禧二年(1206年)三月,韩侂胄请宁宗正式下诏北伐,以江淮宣抚使丘侂负责两淮军事。交战后,丘侂一味退守,金兵大举南侵,宋军死者无数,城邑相继沦陷,形势危急。林仲虎力请于朝,得强弩手千余人驰援,击退金兵,解和州之围。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韩侂胄北伐失败,被史弥远等人密杀。金朝要以韩侂胄首级作为议和条件,又要求赔款白银三百万两,每年增岁币三十万两。宋廷完全接受,双方达成和议。议和后,林仲虎被举为右骑卫中郎将,充通谢副使,赴金国和谈。行至中途,金人又启战端,乃归。

林仲虎卒后,葬于宁德六都香林寺后山。著有《百将诗》、《出疆酬唱集》。

(据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凤山采璞·南宋武将林仲虎》,2003年6月)

更多泉州林氏资料:http://lin.bigan.cn/misc.php?mod=tag&id=025

泉州林氏宗亲集中报道帖:http://lin.bigan.cn/thread-14-1-1.html

林氏宗亲网

上一个:天上圣母妈祖

下一个:入闽晋安林氏始祖“林禄”公

比干林氏宗亲网

最新资讯